汽车经济测评 首页 动态查看内容

SaaS企业年年忙、年年亏

2025-04-08 10:00:35| 阅读量:2256| 来自: 投资界   |  阅读量:16344  |  

摘要: 这股需求催生了以微盟和中国有赞(08083.HK)为代表的营销SaaS(软件即服务)企业。他们打出了“去中心化”的口号,帮助商户搭建数字化基建,做围绕“人”而非“货”的生意。 这...

这股需求催生了以微盟和中国有赞(08083.HK)为代表的营销SaaS(软件即服务)企业。他们打出了“去中心化”的口号,帮助商户搭建数字化基建,做围绕“人”而非“货”的生意。

这听起来是个很美的商业故事。

问题在于,这类公司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:它们既提供互联网广告服务,也能做私域营销平台、支持小程序开发,甚至充当商户数字化基建“包工头”。总之,只要中小商户需要的,他们全都做。

然而,他们在财务上却连年亏损,2024年更为“难过”:微盟2024年营收创上市以来*水平,年内亏损17.44亿元;有赞则亏损1.66亿元。

上市6年来,微盟累计亏损超64亿元,有赞则累计亏损超56亿元。

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近年来,小微商户经历了一轮轮闭店潮后,对数字化的投资趋于谨慎,付费商户数量也年年下滑。微盟和有赞过去主要依赖单一生态,一旦遇到大厂断链、降广告点位时,就会措手不及。无奈之下,它们开始把目标转向品牌客户,但大客户普遍要求定制化服务,导致研发和销售费用水涨船高。

小店不想为数字化花钱了

微盟和有赞的主营业务大同小异,在财报中分列为订阅解决方案和商家解决方案。

2024年,微盟收入同比下滑4成至13.4亿元,可供对比的是,在实体商业受疫情影响的2020—2022年间,其每年营收月在18—27亿元区间;年内亏损17.44亿元,亏损幅度同比上涨129%。有赞2024年收入同比持平,但1.66亿元的亏损额度较2023年扩大了229%。

付费商家数量及增长速度,一直被认为是支撑微盟和有赞估值的核心——只有足够大的订阅规模,其才能和腾讯、快手等上游平台议价,商家才会为私域运营、公域引流(如广告投放)带来的销售增长买单。

微盟2024年的订阅解决方案收入9.2亿元,同比下降约1/3,是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下滑。更严峻的信号是,过去微盟的付费商户数量一般维持在10万家的水平,但近一年时间,这一数量从9.6万家锐减至6.3万家。且新增付费商户1.2万家,同比减半,不足2020年的1/3.

有赞也没有例外,付费商家数量从2020年的9.7万家逐年减少至2024年的5.6万家,导致订阅解决方案收入从10.5亿元逐年降至7.8亿元。新增商家数量也在减少,且主要是电商客户,门店商家仅占4成。

这说明存量付费商家的续费率和新拓商家的增长都亮起红灯。

这不仅有两家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关,也和中小商户生存境况、消费市场复苏程度息息相关。

由于SaaS订阅收入是分阶段确认的,2024年的财报数据可能还会受到前两年的经营表现影响。微盟在2024年财报中解释,当期收入下滑原因之一是“宏观经济复苏疲弱,令2022及2023年订单量疲软,递延收入短缺带来持续压力”。

有赞CEO朱宁在2023年财报中称:一边扛着微小客户的闭店潮,一边获得了更多的线下中大型客户。

上游平台变竞争对手

有赞和微盟诞生于互联网巨头割据、大厂相互建墙的年代。

与大平台合作带来了营收快速增长,但也让下游服务商面临“定时炸弹”的危机:一旦大平台下场自建SaaS系统,就会形成直接竞争。

这一转折发生在2020年——大厂开始亲自下场,直接冲击了下游服务商的生存空间。

从2020年开始,快手加速自建电商体系,推出“快手小店”,目标是打造独立交易闭环,把流量和交易数据沉淀在自有生态内。

2021年11月,快手宣布和有赞“分手”,切断有赞直播间商品链接,直接导致有赞来自快手的GMV占比从高峰期的40%骤降至2%,这一年,有赞巨亏33亿元。

除了基础功能被替代,阿里推出的"翱象"零售云、腾讯的"千帆计划"均通过API接口直接获取商家数据,削弱了第三方SaaS的数据中台价值。

朱宁曾表示:“前面十年我们年少轻狂拼命追求增长,在大环境很好的时候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,遇到环境突变的时候也让自己陷入窘境。”

同一时间段内,微盟也在承受着相同的压力。

微盟财报中披露,腾讯广告平台在2024年大幅降低返点率,并对2023年返点进行一次性价格折让约1.3亿元,而微盟由于年初与客户签订框架协议,没能及时将返点下降完全转嫁给下游广告主,导致额外承担1.7亿元损失,直接导致年内商家解决方案收入腰斩。

寻找大客户

疫情冲击下,小微商户尤其是实体门店陷入困境,寒意逐步传导到SaaS行业,微盟和有赞也纷纷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
一位有赞前员工告诉经济观察报,国内B端企业的付费意识较低,SaaS行业很难赚钱,且一大部分小商家购买SaaS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,“对普通的小便利店而言,SaaS订阅费每年万余元,实际上客人到店买东西直接扫码付款、店长手动清库存也能维持经营”。

找到付费能力强、意愿高、续费稳定的大客户成为Saas企业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和微盟转向寻求大客户的战略不同,在被快手断链的2021年,有赞选择了下沉,到低能级城市拓展客户,如推出旺小店SaaS产品,主要服务低线城市有门店的商家进行获客、会员管理等。

微盟的选择是收购成熟服务商,向智慧零售“大客化”转型。早在2020年11月,微盟便收购了有“便利店*”之称的海鼎科技。后者主做连锁便利店、商超、购物中心等业态的信息化业务,客户包含盒马鲜生、永辉、万达等头部零售企业。

与小微商户相比,大客户的单笔订单收入明显更高。2024年,微盟来自品牌零售商户的平均订单收入达到19.3万元,而同期订阅解决方案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仅1.46万元——前者几乎是后者的十倍。这说明,品牌商户强势拉高了微盟SaaS订阅业务的客单价。

沿着“大客化”思路,微盟还向购物中心、百货商店等发力,签约了保利商旅、新城控股等商业地产客户,但成效尚未在2024年财报中显现。

“大客化”思路带来了客源,也拉高了研发费用。

以微盟为例,其在2021、2022年的年度研发开支均维持在8亿元左右,较2020年增长超3倍,此后有所回落。到了2024年底,微盟账上的研发费用余额仅剩1430万元,而在前一年底尚有3.8亿元。

前述有赞前员工解释,理论上大型连锁企业都更青睐自建数字化体系,提升供应链能力和单店盈利能力,而不是和第三方合作。中小商户需要标准化且低价的SaaS产品,而品牌商户要求深度定制产品,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也会相应增长。

尽管微盟和有赞在历年财报中用很多篇幅重申数字经济和SaaS信仰,但从股价表现看,资本市场和股东们已逐渐对他们口中“难而正确的事”失去信心和耐心。

2024年12月,微盟三名创始人减持1.24亿股,套现3.21亿港元;今年1月,腾讯大手笔减持,持股比例从8.39%降至2.94%,不再是微盟的大股东。瑞银和摩根大通也相继减持,退出主要股东行列。

Saas企业年年忙、年年亏,留给他们翻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收藏 分享 邀请

Copyright @2010- www.gongxiangche.cn. All Rights Reserved

汽车经济测评  版权所有

备案号:皖ICP备2023005497号

友情链接

版权声明

加入我们

广告服务

热门标签

邮箱:znx177@sina.com

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,获取更多资讯